两兄妹的专辑名叫“华夏古风,卷一”,封面制作的自然古香古色,正面还有一行隶书写着——古风,乃国史之古风,上古之遗风。
背面则写着——悠悠历史,华夏古风。
这么装逼的专辑名,这么装逼的封面,这么装逼的文字,再加上过于激进的音乐,当然受到了许多乐坛老前辈和保守人士的指责。
但民间却没有多少声音出线,这时的种花家老百姓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,民间能播放磁带的收音机也不多,基本不会买这类没有演唱的音乐。
两兄妹也没打算一开始就在民间推广,磁带的音质远不如黑胶唱片,他们首批发行的当然是黑胶唱片,只有一小部分磁带特供学校。
黑胶唱片在国外也是昂贵的消费品,两人在国内推出基本是在赔本钻吆喝,因为定价还不到成本的一半,每卖一张就赔一张,否则国内哪有几个人买得起。
两人在国内也只发行了一千张,再多他们就要肉痛了。
种花家的老百姓当然玩不起这种东西,第一时间拿到专辑的都是业内人士,特别是从事艺术门类的人,此外京城里的公子哥,官方人员,以及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,两人免费为上百所大学制作了磁带用以集体播放。
所以专辑问世之后,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东西,他们眼里最好听的依旧是从敌台传来的民歌,收听渠道当然是收音机。
但在种花家的乐坛,乃至整个艺术圈子里,两人的这张专辑却引起了空前的争论风潮。
各地的报刊,甚至大学,这段时间纷纷举办各项活动,主要是探讨这种被李家兄妹标榜为“华夏古风”,“上古遗风”的音乐是否名副其实。
当然了,是否“好听”,这个就不用讨论了。
哪怕是那些称其为“靡靡之音”的老古董,他们也在家里不停循环播放这张专辑。
如果两人能称之为“新派音乐”,或是谦虚一点,称之为“融合了古风元素的新派音乐”,那些人应该不至于这样跳出来指责。
但这两个21岁的小家伙却以“华夏古风”自居,这让那些比两人加起来还要大的前辈如何自处?他们这些年是不是都活到狗身上去了?
于是许多老前辈都站出来指出:“这种音乐既不古风也不现代,更不是上‘古之遗风,华夏古风’,这是在强行往脸上贴金。”
背面则写着——悠悠历史,华夏古风。
这么装逼的专辑名,这么装逼的封面,这么装逼的文字,再加上过于激进的音乐,当然受到了许多乐坛老前辈和保守人士的指责。
但民间却没有多少声音出线,这时的种花家老百姓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,民间能播放磁带的收音机也不多,基本不会买这类没有演唱的音乐。
两兄妹也没打算一开始就在民间推广,磁带的音质远不如黑胶唱片,他们首批发行的当然是黑胶唱片,只有一小部分磁带特供学校。
黑胶唱片在国外也是昂贵的消费品,两人在国内推出基本是在赔本钻吆喝,因为定价还不到成本的一半,每卖一张就赔一张,否则国内哪有几个人买得起。
两人在国内也只发行了一千张,再多他们就要肉痛了。
种花家的老百姓当然玩不起这种东西,第一时间拿到专辑的都是业内人士,特别是从事艺术门类的人,此外京城里的公子哥,官方人员,以及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,两人免费为上百所大学制作了磁带用以集体播放。
所以专辑问世之后,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东西,他们眼里最好听的依旧是从敌台传来的民歌,收听渠道当然是收音机。
但在种花家的乐坛,乃至整个艺术圈子里,两人的这张专辑却引起了空前的争论风潮。
各地的报刊,甚至大学,这段时间纷纷举办各项活动,主要是探讨这种被李家兄妹标榜为“华夏古风”,“上古遗风”的音乐是否名副其实。
当然了,是否“好听”,这个就不用讨论了。
哪怕是那些称其为“靡靡之音”的老古董,他们也在家里不停循环播放这张专辑。
如果两人能称之为“新派音乐”,或是谦虚一点,称之为“融合了古风元素的新派音乐”,那些人应该不至于这样跳出来指责。
但这两个21岁的小家伙却以“华夏古风”自居,这让那些比两人加起来还要大的前辈如何自处?他们这些年是不是都活到狗身上去了?
于是许多老前辈都站出来指出:“这种音乐既不古风也不现代,更不是上‘古之遗风,华夏古风’,这是在强行往脸上贴金。”